WFU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加薪救未來



為何薪資成長與GDP提升不成正比?(擷自勞陣簡報)



「競爭力越高」=「勞動成本越低」


看到蘋果的新聞【丟臉丟到國外】剝削台勞 85°C澳洲踢鐵板,想到這兩週聽了勞工陣線X青平台來去放空開的勞動講座,深深感到在臺灣勞動階級的悲哀;原來,政府念茲在茲的「國家競爭力」,其實根本就是「壓榨勞動力」的代名詞

勞動人力成本越低、環境保護成本越低、原物料成本越低,等於企業成本越低,在產品價格上自然能更具競爭力。

低薪年輕人不願意做?企業便施壓政府,開放外籍勞動力、大量使用派遣工、時薪工、臨時工等,讓國人整體薪資結構毫無向上攀升的機會。(你不做?自有外勞搶著作!


租稅優惠=稅損破兆
自由競爭=貧富差距


扣掉小的不能做的、和老的做不動的,2014年全臺約有七百萬的「有酬就業者」月所得低於4萬元,在1,048萬的有酬就業者中,前1%族群平均所得是530萬,是整體的10.6倍。

但國家政策嚴重向資本家傾倒、無上限向財團、向中國靠攏,號稱可讓產業回流的「促產條例」、「產新條例」種種租稅優惠,已讓臺灣每年稅損超過2千億,政黨輪替後國民黨執政七年,稅損早衝破一兆元

稅賦壓力集中在廣大的受薪階級,致使富人越富、貧者越貧。


資源集中在少數人,社會階層停止流動


資源過分向少數人集中,讓有資源的學生相對更有機會進入名校、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然資源不足的學生,畢了業初入社會就要背負數十萬的學貸,在這個低所得、高房價的時代,中下階層越來越難透過受高等教育翻身。


輸在起跑點(網路圖片)



房市吸收熱錢、房價不合理飆高,導致無論是買屋、租屋、店租都隨之水漲船高,以都會區來說,一般人收入所得有近50%都在負擔這些必要支出,相對當然排擠其他消費;年輕人不敢生養子女,少子化與內需市場萎縮問題便隨之產生,連帶影響到整個教育體系與消費市場的需求下滑、劣質黑心商品充斥,都是惡性循環。


集體低薪化的後果(擷自勞陣簡報)

動不動要出走,到底誰是「草莓族」?


現代的年輕人在求職上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語言、電腦、證照...),比起一、二、三十年前不知要增加多少倍,在整個教育體系受教過程中,對於勞動者應知的權益卻毫無著墨。


年輕人得要會十八般武藝,才能去謀求一份「兩萬元」薪水的工作(擷自勞陣簡報)


政府任憑企業壓榨勞工壓縮勞動成本,但只要政府提到產業增稅、降低工時、提高薪資、提高勞保給付、限水、長照法...企業就要脅要出走(快走不送),7、8年來已不知威脅、叫囂過多少回,每次都是政府乖乖低頭投降,到底,不耐壓又愛胡亂噴汁的,是年輕人,抑或是企業主?


這麼愛出走,怎麼都還在?!(擷自勞陣簡報)


會吵鬧的有糖吃?高工時、低薪資不該是常態!


勞資關係不該是對立,但臺灣企業主還學不會把勞工當成「資產」、「夥伴」而僅是「生財器具」(把你當機器看,不當人看,工時越長越好、工資越低越好)。

現階段在政府政策還無法向勞動力提供援助時,除了代替月亮懲罰在選舉時以"選票制裁",在平時勞工意識就該要抬頭、工會組織要強化,對於其他勞工的不幸處境要感同身受,更應該要聲援、支持各種罷工運動,而非僅關心自身生活便利性是否受影響。

高工時、低薪資不該是常態,企業主們向政府爭取權益時都「很團結」,勞工們更應該更要團結起來,向企業主、向民代、向政府大聲呼籲:『救市場、救經濟、救未來,我們要加薪!』


勞工還要(能)忍多久?


勞動問題不僅僅出現在製造業等傳統產業,現在即便是號稱鐵飯碗的公部門、金融業,與一般觀念中的金飯碗醫療業等,幾乎都是血汗職場;上位者尸位素餐、坐享高薪、退休福利,但只要是屬於受薪階級的勞動者,幾乎都逃不過勞動力被嚴重壓榨的一群。

我們期待一個更符合社會正義的環境,合理房價、合理薪資、公平租稅,政府有充分稅收後,可以提供更健全的社會福利系統,加強公共托育、長照、社會住宅等措施,讓勞動者能減少高比例的必要性支出,更能使消費市場活絡發展。


提高薪資,讓青年回流!


回頭討論到宜蘭,在地就業機會相較於都市已經是相對有限,但企業廠家對宜蘭勞工的在薪資上的剝削撙節卻是比都市有過之而無不及,尤以飯店服務業、工業區為最,雖然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內容並沒有較少或較輕鬆,但薪資水準卻是遠低於水平。

我個人曾在宜蘭市號稱五星級的飯店工作,當時到職時已是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大學畢業、英日語還算能夠溝通流暢、月休六天、沒有加班費只有補休時數、起薪也僅在19K,服務了一年多離職時也僅在23K上下,都比我10年前剛出社會時還低;我認為是導致年輕人口持續嚴重外流的重大因素,留下來的、走不掉的,只能強忍低薪,勉強餬口飯吃。

隨著宜蘭交通便捷性的提升,近年來宜蘭的房價物價在以倍速向上攀升,面對初出社會的青年勞動力,又該如何能在家鄉立業、成家?不知宜蘭的企業主,是否能在環保議題之外,在薪資結構上,也願意一體恤宜蘭鄉親,一同努力打造一個更友善、更永續、更活絡的就業環境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