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家園迫在眉睫 能源配比應速調整
由桃園在地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環保聯盟、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等多個環保團體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10月14日舉辦的「815斷電後的藻礁保育新願景」論壇,與會的環保署詹順貴副署長表示:「人類面對上千年的藻礁,應抱持謙卑,在達到非核家園的前提下,能源的配比應該有調整的討論空間。」對詹副署長此觀點,筆者非常認同,認為不但應將燃煤、燃氣占比調降、更應該將再生能源占比再向上提升。
光是看到現行各種法規尚未鬆綁、與政府各部門本位主義與各自為政的狀態下,現有的再生能源配比要達標已是相當困難,更何況是再向上提升?然而今日困局的一大成因,就是因為台灣當局對於最適合做為基載能源的地熱能信心不足。
台灣當局雖正以政策投入再生能源發展,但主要重心放在太陽光電與風能,各有「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與「推動風力發電4年計畫」;然而,不可諱言,無論是太陽能或風力,均屬於間歇式再生能源,其「看天發電」的特性,最易受反對綠能者詬病與打擊。
偏偏在2025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27GW與515億度的占比中,太陽能占裝置容量74%(20GW)、發電量48.5%(250億度)與風力占裝置容量15%(4.2GW)、發電量27.2%(140億度),除此之外,也面臨土地法規限制、設置所需用地面積大、偏遠地區饋線容量不足、濕地與海洋生態、景觀與環境敏感、永續漁業的多重競合挑戰。
從地熱國際發展 看台灣能源轉型
地熱已是各國公認最乾淨、用地最小、效益最高的再生能源,除了國際上地熱發展最著名的美國、義大利、冰島、紐澳外,世界各國尤其是環太平洋地區日本、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都非常積極發展地熱。
近年來,連肯亞、土耳其、中南美洲的國家都在急起直追;但反觀台灣,地熱在2025的規劃中,僅占裝置容量0.73%(0.2GW),但發電量占2.5%(13億度),相較於太陽能、風力總和裝置容量達89%、發電量卻僅占全部綠能的75.7%,輕易可見能夠24小時不間斷發電可作為基載能源的地熱,供電占比非常高,加上環境衝擊小的優點,理應大幅提高發展占比。
圖片來源: ThinkGeoEnergy |
我們從2017年的統計圖上可以看出,土耳其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地熱,與台灣最初始發展地熱的時間差不多,然而三十餘年過去,台灣的地熱發電竟倒退回到零,而土耳其在2010-2017的短短七年中,地熱發電的裝置容量從94MW飆升至858MW,足足增加了764MW(台灣核一廠一個機組的裝置容量為636MW)。土耳其在政府政策的推動、FIT(固定收購電價方式Feed-in Tariff)的鼓勵、世界銀行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支持下,短時間內已躍升世界第七名地熱生產國。
圖片來源: ThinkGeoEnergy
台灣停滯不前 有待政府正視
在台灣,根據中油早期的鑽井資料、台電、近年空中磁測的研究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資料,除了大屯山系的火山型地熱,宜蘭地熱蘊藏裝置容量高達7.4 GW,是核四裝置容量(2.7GW)將近三倍,宜蘭亦是目前評估取熱利用可行性最高的地區,此外,花東地區更有約15.1 GW的蘊藏量,但至今全台地熱發電量仍為零。
基於推動乾淨能源和能源供應產消在地化的理念,台灣當局理當積極投入宜蘭包含清水、仁澤、土場、利澤、南澳等地,與花東地區的地熱能源開發,然台灣因為沉淪於過去清水地熱失敗的經驗與投入核能發展的能源政策,地熱開發的相關知識落後國際至少二十年;中油鑽井隊空有過去豐富的石油鑽探技術,鑽探工程得以輸出征討全球,如今卻因石油鑽井需求逐年下降,人才也出現斷層。
提升設備培養人才 為鑽井市場備戰
由於地底下的熱源的狀況與深度,只能透過空中磁測、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研究、模擬與實際鑽探得知,因此地熱開發前期最大的風險與成本,就是在案場的選擇與鑽井的成敗,台灣當局若能投入足夠資源,進行台灣各地潛力場址分析並將結果公開,加上中油的設備與技術提升,並師法土耳其,將七年後2025的地熱開發目標提升至4倍的800MW、地熱發電量將突破50億度,形成基載電力的重要供應鏈,不但能降低天然氣等進口能源的需求與發電占比、大量創造中油地熱鑽井的台灣內需市場,更能加速宜花東綠能的發展、促進台灣能源轉型早日實現。
{延伸閱讀}
- 新政府上台後,未來 5 年台灣地熱能源的蓬勃發展契機|科技新報|2016-02-24
- 為非核家園不得不犧牲藻礁?詹順貴:能源配比應有討論空間|民報|2017-10-14
- 能源局莫成地熱發電推動障礙|台灣英文新聞|2017-10-13
- 迎接非核無煤家園 能源局:燃氣將成發電主力|環境資訊中心|2016-10-29
- 再生能源唯一基載|台電月刊
- 宜蘭地熱的發展概況與挑戰|鄭敏惠
- 綠能節電--推動地熱能利用@宜蘭縣|低碳永續家園資訊網
- 宜蘭三星地區地熱地質研討會|NEPii|2015-02-06
- 國營企業不承擔經濟部的再生能源目標嗎?|蘋果即時論壇|20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