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減塑,從每人每天少用一根塑膠吸管做起

孫博萮宜蘭縣環境保護聯盟・常務理事


限用塑膠吸管/免洗餐具的議題就好比痾屎,你以為你把屎痾進馬桶裡,你的屎就會經過污水下水道、污水處理廠妥善地處理後,再像淨水般潔淨無味地排入大海。


殊不知,台灣有許多地方是根本沒有污水處理廠的(比方說礁溪),你的屎雖然痾進馬桶裡,但是其實很可能就是そのまま進入大海。(當然,或是請水肥車來抽走)

你高呼:「我有繳水費啊!那是政府沒做好污水處理設備啊!憑什麼要限制我痾屎的權利?」

然而,就像不是每一坨屎都有機會進入污水處理廠被處理淨化後才放流,也不是所有塑膠都像《廢塑膠的春天》影片一樣,有機會被回收再利用。

況且,污水處理廠跟垃圾焚化爐、掩埋場、資源回收廠、熱裂解廠一樣都是鄰避設施,誰都不想這些設備蓋在自己家隔壁,卻總期待它們在somewhere發揮應有的功能。

即使生活污水占有機污染產生量的比例不比工業廢水低,還是有人會鬼叫:「不去禁污染更高的工業廢水,卻要來限制我痾屎,這個政府為了財團的政治獻金只會打假球!」

圖片來源:環保署https://goo.gl/images/ry6m2H

Very well.

「抓小放大」、「柿子挑軟的吃」就是打假球?


首先,我同意中(華民)國政府與政客為了財團的政治獻金,確實常打假球;但我認為並不是先做了A不做/後做B這種所謂「抓小放大」,而是像訂了促轉條例卻避談/不處理「去蔣」,或是說要調降勞工工時的同時卻又增列一大堆「彈性」、「例外」的後門,這種在同一個脈絡下卻不深入、或甚至是與原目標背道而馳的路線,才是真正打假球。

台灣在中(華民)國政府/台澎治理當局治下,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政策都做得很落漆,尤其養就了中(華民)國官僚「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保守性格,如果對環境是正向的政策都無法得到民眾的支持,最終可能導致「反正政府我做什麼都挨罵,不如乾脆什麼都不做」的結果。

況且,政府並不是真的限制你痾屎這種生理生存必須行為,一來塑膠吸管並非民生必需品(不用不能活)二來這個政策是要求店家對內用客不再主動提供塑膠吸管(馬桶還是可以痾屎的),三來還有許多替代產品(不鏽鋼製、玻璃製、竹製、矽膠製...)可供選擇,除了可能因特殊原因不便直接就口飲用外,甚至可說是「不用也可以」的產品,除了「便利性」的降低,限用對消費者的直接衝擊可說非常之小。

「無論從哪個開始做,都會有人鬼叫」


但事實上政府也有在對空污排放做進一步的限制,一樣有廠商出來鬼叫,說會影響他們的利潤、環評是拚經濟的絆腳石、揚言企業出走......,甚至也會有員工出來鬼叫,說限排會讓企業倒閉,會影響他們的就業/生存權...六輕在麥寮當地的共生結構,就是最現實也最無奈的例子。

就像要拆農地上的違章工廠會鬼叫為何都市的違章建築不先拆一樣,也有人對於政府要先處理移動式污染源(車輛)而不是先處理固定污染源(工廠)抱持同樣的理論。

一個政策,本來就難全面顧及,總是有人會受影響,只要方向正確,從衝擊最小的面向做起,一步步建構起對需求的縮減、輔以新觀念的建立,就像現在許多人已會對店家使用保麗龍餐具會產生一定的排斥,那會不會影響到保麗龍餐具的生產商?一定會!台灣一年平均用掉30億支一次性塑膠吸管(平均每人每年使用130支),塑膠袋的使用更上看200億只(平均每人每年使用869只,每天2.38只),當越多人不再因「方便」(習於)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需求降低,自然會連帶影響到上游的供應鏈。

那些流入海中、跑進海龜鼻子裡的吸管,就是沒有做好回收!?


先不論塑膠吸管、杯蓋這類塑膠製品在現在回收系統裡幾乎是拒收(吸管杯蓋體積小、重量輕、色素參雜多,回收經濟價值較其他免洗餐具來的低),最後只能被當垃圾處理(焚化或掩埋),就算也先不論垃圾焚化所產生的空污與戴奧辛、過多的垃圾也超出掩埋場的負荷量,即使這些塑膠吸管有真正進入(塑膠再利用)回收系統,回收所要付出的實際成本,也不是這售價僅幾毛錢的塑膠吸管所可以負擔的。

淡水垃圾掩埋場有多處坡面裸露、垃圾崩塌,而且日漸擴大、嚴重。 (記者李雅雯攝)
圖片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70283


如果真正把前後端的處理成本(從石油探採、運輸、儲存、裂解、製造、通路、使用、回收、熱裂解...)與過程中的環境成本(如煉油、裂解、焚化所產生的空污)、碳足跡、水足跡都計入,一支塑膠吸管應該不會比不鏽鋼吸管便宜到哪去(當然,不鏽鋼也有類似的問題,採礦、煉鋼、還有爐渣爐石、廢五金的後端處理...),但長期可重複再使用的機率肯定是遠大於塑膠吸管,當然,能夠不用吸管,那就是更perfect。

落實環保沒有口號,只有身體力行


很多人以為,「我付了錢買這些塑膠製品、裡面就已包含回收費了」或是以為「垃圾有丟進垃圾桶、後續處理就是一切OK了」,但是可能卻連最基本的垃圾分類都不願意做(甚至連把垃圾丟進垃圾桶都懶),徒增回收的困難,以為自己付出的那幾毛錢,就能cover一切後端處理費,簡直是「不知垃圾間疾苦」。

我開店近四年以來,從來不提供客人一次性外帶容器、提袋與餐具,鼓勵客人自備容器,店裡內用也只提供不鏽鋼吸管;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政府禁用之前,自己就先做到/養成自備可再使用吸管的習慣,對店家提供的塑膠吸管不使用、不索取,政府的限用對於消費者,其實是絲毫沒有影響的。

來去放空咖啡工作室

環保並不是一個在什麼樣的(物質)條件被滿足下才要去做的事情(不然在過去這些免洗餐具沒有發明之前的人事怎麼過活的?),也不是要逼人一定要恢復到原始人生活的程度,但減少環境負荷並不是只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眼前的「方便」著想,環境意識的提升,要從自我意識的提升做起,要從每一個人自身做起,放下對「便利性」無止境的依賴,沒有先從誰開刀才叫公平正義,當然,若能各方面並進更可以減少落人口實,這就要靠政府的決心、手腕與智慧。